编者按: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,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典型做法,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。
典型做法之三:东莞市大力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
东莞市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,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,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逐步加快,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。
一、积极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
持续探索优化落户政策,从2018年起,取消积分入户政策,构建“两个5年”(指参加社保、办理居住证均满5年)、人才入户、三投靠入户和其他政策性迁户等入户渠道,“十三五”期间户籍人口增长68.9万。不断优化居住证制度,截至2021年底,累计办理居住证1248万张,逐步缩小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。
二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
增加教育资源供给,通过实施积分入读公办学校、补贴民办学位政策,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,扩大教育受惠面。大力实施东莞市教育千日攻坚行动,2020-2021年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4所,新增学位9.1万个。“十三五”期间投入民办教育专项资金6.5亿元扶持民办学校建设。
完善社会保险体系,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,实现职工和居民平等参保缴费。至2021年底,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数分别为658.3万人和590.8万人,其中非户籍人口均超过400万人,电子社保卡签发量居全国前列。
拓展卫生服务项目,除免费为常住居民提供14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外,拓展到免费发放叶酸、母婴阻断、免费药具等妇幼服务项目。至2021年底,完成东莞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21.6万份,建档率达92.8%。
提高住房保障水平,建成一批保障性住房,“十三五”期间共审批2.9万户(人)的住房保障申请,基本实现住房保障城乡全覆盖;2020年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.95平方米。
强化就业培训服务,实施“技能人才之都”工程,打造“一镇一品”培训品牌,以与户籍人口同等标准补贴外来人口就业培训,提高劳动技能素质。每年开展春运暖心服务,举办供求招聘活动等。
提高文化服务质量,制定出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共27项65个指标,推出“文化莞家”数字服务平台,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,打造“文化周末”“市民周末公开课”等高质量文化产品。
创新社会治理机制,实施“智网工程”,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综合网格化水平,逐步构建城市社区、产业社区的治理新模式。拓宽外来人口参政议政渠道,推选非户籍人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、省“两代表”、市“两代表一委员”,以及担任村(社区)“两委”干部等。
三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
在科学测算市民化成本的基础上,建立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准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。对各镇街基本公共服务刚性支出超过经常性收入部分,由东莞市财政分类全额补助,同时,逐步将原来由村(社区)负担的治安、环卫和行政经费纳入补助项目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东莞市各村(社区)均等化。
相关附件: